深度解说 | 问思辨在这个时代为什么重要?

2021年12月13日
浏览量:843
01
教育育人
未见并不代表不真实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十年到本世纪初十年之间,全民流行跳交谊舞、蹦迪。我也时不时被拉进去,但蹦、跳之后就是空虚袭上心头,烦恼生起眉间。后来我就不去跳了,同事戏说:你白活了。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年月人们稀里糊涂被裹挟在其中喜欢娱乐,无意识唱流行歌曲、跳流行舞蹈、编搞笑小品以联欢……那场景,真是觉得人活得都像一个个皮影,空壳,又像一群群精神饥渴的动物,寻找一切刺激让自己沉醉在片刻的快乐中,麻木。



网上曾流行一篇文章,评论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认为这是对儿童的误导,是不符合人性的。孔融不让梨才是真实的,有理由的,因为他比哥哥小,怎么可能去给哥哥让梨?强迫让梨,那是一种心灵的扭曲。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位老师也讲述了一个来自网上的评论,说《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也是假的。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做到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这也不符合人性。真实的场景谁也没有看到,都是后来编出来教育人的,这样的课文把人教育成非人。
记得当时听了这些评说,我哑口无言。不是信服得哑口无言,而是疑惑得哑口无言,深深地记得这种疑惑从心头到眉头那无法审辨的痛苦。




02
教育与当今青少年
陷入迷失的成长


2013年,《人民教育》连续发表几篇文章,讨论我国青少年精神迷失,价值判断缺失的问题。这让我内心一振,终于关注到这个问题。
2013年第5期《人民教育》撰文《谁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疾呼:当今青少年,他们的生理、知识甚至心理都已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唯独精神成长至今未能得到关注。
2014年《人民教育》第1期《精神成长:一个时代的危机》警示,当今中国,青少年最缺失的就是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教育者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命题:培养精神丰富而茁壮的、具有价值判断力的人。为他们在信息社会的洪流中,在急剧变革的世界中能够独立自主做好准备。
事实上,基础教育形势确实严峻。以2014年4月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对当前中学生素养现状分析为证: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知行不能合一,每个人都想拯救世界,却不想帮妈妈洗碗;


群体思维下降,不能深入分析、思考,不能认清自己的未来,盲从,对现实不加分析,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说话做事不负责任;


社会教育失职,网络负面影响太大,极端的、暴力的 、色情的、突发事件,以偏概全,充斥青少年的思维,使他们迷失、迷惑、肤浅、浮躁;


学校教育负重前行,一连串的网络负面信息会让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功亏一篑。


接下来我就开始追问:精神迷失是怎样造成的?价值判断缺失是怎样造成的?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当今青少年?


直到我了解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80年代所作,“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是尼克松著作里的一句预言,他是为维护美国而有此番言论。但我们必须反思,近几年,物欲横流左右着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人性自由观干扰着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导致青少年群体精神迷失,价值判断缺失,确实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淡化、淡漠甚至忽视。

作为教育者,我不禁反思:

究竟是民族文化的缺失,还是基础教育的缺陷?

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使然吗?




03
进入问思辨新思考
借由“古器”成“道”之明


我想起了鲁迅。鲁迅被称为百年巨匠,是因为他用文学揭示了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文化以礼教方式奴役人,使国人走向愚昧、麻木、奴性的危机。他用《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病人的方式讽刺世人的病态。这都是惊天霹雳的思想利剑,划破了几千年以“仁义道德”为名奴役人民的中国封建礼教的真实面目。说鲁迅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因为他是一个觉醒者,担当了一个启蒙者的使命。鲁迅的《呐喊》自序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毁灭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的作品充满人性和文化的思辨,但是,中国人真正懂得鲁迅的人不多。难懂就在于这种思辨。读不懂,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至今缺乏思辨精神,思辨能力。这个缺乏不能栽赃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从2500前再往前推至8000年伏羲时代,我们的老祖宗,源头都是理性的,极富思辨智慧的。不然怎么可能留下“太极八卦”的宇宙观后世难以超越的文化符号?
国学经典《礼记.中庸》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什么是“弗措也”,问不明白不中止,辨不清楚不中止……这是中国人理性精神的提炼。因此后面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教导,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根。我们越走越远,以至于丢失了这些教导的本意。反思自己,过去在学校的墙壁上见过第一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小学语文教材“日积月累”也背过,但是恰恰缺的是“笃行之。行之弗笃,弗措也。”
老祖宗的教导只是被我们当做知识记忆了,却没有发挥它的“器”之用,更没有借由此“器”成就我们的“道”之明。



当“万物启蒙课程逻辑”以“问-思-辨”探究路径清晰地建构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有一些望而生畏。因为我们在平地上踯躅太久,不知道老祖宗正在山头向我们召唤。站不到山头,我们如何与另一座山平等对话。
我们习惯了一问一答,习惯了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岂不知这种驯化式学习培养出来的就是一群群被动接受,不问是非,只会跟风随从的理性缺失者、精神懈怠者。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德育灌输的层面,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应考状态。迷茫依然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普遍表情。
当代哲学家王东岳告诉我们:“一个敢于否定感知,却最终要拿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新的感知成果去修正感知,建构新的感知模型,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思想家。”中国当代青少年缺少的就是这样像思想家一样去思辨的品质,唤醒需要从学生的思维意识入手。



万物启蒙课程有一个核心概念是“以审辨教学培育儿童核心思维能力”。在其课程原理中明确提出通过问思辨课程三阶建立学生认知世界的5条有效途径:



1.在建构知识的关键方法、学科和广域世界之间建立联系;
2.发展对个体和群体如何建构知识,如何对此过程进行批判性考察的认识;
3.发展对文化观点的多样性和丰富内涵的兴趣,和对个人以及意识形态估判的认识;
4.对他们自己的信念和假设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导致更加深思熟虑的、负责任地和目标明确的生活;
5.理解掌握了知识之后就要承担责任,这将导致奉献和行动。


这些认知途径我们可以确信,它是以思维为核心,傍着心灵与精神的成长,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实现超越其他动物的高级进化。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可以培养独立精神和价值判断力的教育力量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之前是否接触到这些教育的高阶理论,现在是应该学习改变的时候了。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当今青少年?当再次叩问,答案是:思维开阔,判断敏锐,心灵自由,精神独立。只有这些东西是未来学生可以驾驭人工智能的“阿拉丁神灯”。
因此,我们不能不说,万物启蒙以最基础的哲思教育,带领一线教师走进课程与教学的问思辨,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探究者、思考者;成为有原则的人;成为有价值判断的人;成为精神独立的人。
(限于篇幅,原稿部分精简)


本文作者: 姚雪晴校长(特级教师)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教育集团
万物启蒙西部研究院学术院长




精彩课例意犹未尽?

力荐《问思辨·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丛书


 国内首套 

基于大概念大单元统整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问思辨方法论 

超学科课程统编教材的迁移运用典范


 大概念 

帮助师生建立追求理解的元认知教与学


 深度理解 

1-6年级全套思维建迁移学习的语文教案


 实践检验 

全国宁夏、沧州、重庆、呼和浩特等地

近百所名校,近千名老师率先实验


 课堂转化 

让一线教师也拥有高阶思维教学的本领


 整体方案 

完整的大单元统整解决方案

贯通口语和习作、单元评价





📝
编辑 / 筝子
主编 / 杨冬梅
文章版权归万物启蒙所有 | 如转载合作请联系:
15730463595




问思辨官网

备课、上课、教研全面覆盖

wthink.wensibian.com





相关推荐:
万物启蒙课程的秘密在哪里?| 浩瀚宇宙的教育观世界
双11重磅新书!重塑语文教师教学观的大单元统整丛书上市

学问思辨     格物致知
INTELLECTUAL ESCALATION
 PHENOMENON 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