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说 | 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缝隙(上)

2022年01月05日
浏览量:755

01

从新中国语文大纲

看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2017年,统编版教材统一使用,核心素养同时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图谱出台。中国一线的教师都在搜索“核心素养”这个热频词。对比荷兰、美英等国家的核心素养,关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异同。思考:中国的核心素养目标究竟比之前的三维目标高级了什么?

首先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国家教学大纲或者课标规定的。

建国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目标有怎样的进阶?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使儿童通过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形式的普通语体文的学习、理解,能独立、顺利地欣赏民族的大众的文学,阅读通俗的报纸、杂志和科学书籍。

2.使儿童通过说话、写作的研究、练习,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

3.使儿童通过写字的研究、练习,能正确、迅速地书写正书和常用的行书。

4.使儿童通过普通话和语体文并联系各科的学习,能获得初步的自然史地常识,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


这是起步,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通过语文学习,获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获得常识和公德。标准非常低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没有这个基础……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

——《文化课本》序 毛泽东同志撰写


从毛泽东同志这段话,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从事革命工作学习革命理论需要语文,参加生产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语文。有些人认为,语文差一点没关系,文理不通,写错别字,不是原则问题,这显然是不对的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看不到什么文化底蕴,仿佛中华民族八千年到五千年的文化不存在一样。一切从头开始。我们不禁要问,100多年,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我们真的把伏羲、皇帝、孔子都忘了吗?四书五经、四库全书、唐诗宋词,那些我们终其一生也读不完的文化遗产哪里去了?


1978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完整地准确地贯彻毛主席的思想体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个指导思想,要体现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初步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


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大纲》,高考制度恢复了,目标一下子明朗了,思想和文风被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此时,我国4亿人口中,有2亿3千万文盲,语文教学的任务很重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有了一个完整的表述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初审稿)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要重视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做出了一个系统的建构指导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01年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整体上有了高度、宽度、深度、开放度,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个概念。2011年,总结新课改10年得失,修改调整了2001年课标,落实的宗旨是为学科目标“减负”,补充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纵观《大纲》《课标》的历史版本可见,建国至今,语文课程的目的、标准、理念在不断探索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调节更新的依据: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时代发展要求;三是民族文化取向。

2017年,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调适。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目标

从《大纲》到《课标》,从工具性到核心素养,你不能说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这是每一个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

理清楚了一个国家对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进阶路线。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了语文基础教育的义务和责任,担当和使命。所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基础学科,它该如何担当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责任呢?




02

从大概念的兴起

看中国学科教学改革的希望  


大概念在西方兴起已久。

早在1995年,美国的林恩·埃里克森就开始了从目标为本到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这是超越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一个飞跃。她在《激荡头脑、心智和灵魂》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同一时期,中国正流行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



2011年,埃里克森和他的研究伙伴罗伊斯·兰宁合著《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一书。美国基础教育各个学科都在实践应用,包括科学、数学、外语、音乐,而且都是以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这本书在2018年10月,被中国山东的教学专家鲁效孔翻译成中文,首次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7月第六次印刷,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中国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起步比美国晚了20多年,但是,我们毕竟通过这一本书三年六次应刷的吸引力看到了希望。

于是,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大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自此,以大概念为核心,开展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发展趋势和热点议题,也是各学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体量庞大,从高中开始的这一场改革波及到小学,被小学教师接受,估计还得很长一段时间。


问思辨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平台


所幸的是,我们遇到万物启蒙,这样基础教育界有胆魄有眼界,敢于改革勇于作为的课程弄潮儿。

多个区域的课堂实践,学生的表现为大概念做了最好的注解。正如《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导言”中所言:“当深入的思考得出结论,孩子的眼睛就会点亮。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孩子眼中能够散发出这种光亮。这是一种思维启蒙的征兆。”

颠覆了多少年局限在教科书中,局限在单元内容主题中的匍匐与徘徊,颠覆了所有教师的定势和预料,打破了所有抱残守缺的担忧和畏难。犹如一股大气磅礴的力量,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坚冰已破,接下来就是推广性应用。

如何在一群未经过以概念为本教学培训的教师群体中推广?如何能精准直戳痛点的帮助到一线老师?如何提高从备课到教研效率?是万物启蒙·问思辨课程研究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初心和终点。(下篇:问思辨课程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如何玩转课堂?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1.《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美)林恩·埃里克森&罗伊斯·兰宁/著  /鲁效孔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中国从1950年——2011年历次颁布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来源网络
(限于篇幅,原稿部分精简)


本文作者: 姚雪晴校长(特级教师)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教育集团
万物启蒙西部研究院学术院长


问思辨·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平台


 国内首套 

大单元统整解决方案


 问思辨方法论 

有教研,有平台,有课堂验证

教材教案PPT已上线


 三大统一标准 

全程同步匹配人教版语文教材

全程涵盖完课文,口语,习作

全程使用“问思辨”思维建模


 共同目标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看到、学到、模仿到大单元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站在单元的完整角度去上每一课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思辨力


 实践检验 

全国宁夏、沧州、重庆、呼和浩特等地

近百所名校,近千名老师率先实验


 课堂转化 

让一线教师也拥有高阶思维教学的本领


 同步配套 

《问思辨》新书已上市,配套使用




📝
编辑 / 春夏
主编 / 杨冬梅
文章版权归万物启蒙所有 | 如转载合作请联系:
15730463595




问思辨官网

备课、上课、教研全面覆盖

wthink.wensibian.com





相关推荐:
如何打开大概念统整的中高低儿童思维?| 以《曹冲称象》为例
培养学生思维从课堂教育入手 | 问思辨大单元统整平台打造高质量课堂
学问思辨     格物致知
INTELLECTUAL ESCALATION
 PHENOMENON 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