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 钱锋:《新课标》强调的“知行合一”的“知”是指什么?

2022年05月13日
浏览量:760

2022《新课程标准》在“基本原则”的“变革育人方式”中有这样一段话:“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知行合一”大家耳熟能详,最早出自《尚书》里的一句话: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意思是说“懂一个道理并不难,做起来就难了”。所以孔子会说“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知识是死的,行为是活的, “行”比“知”重要。

孟子直接提出了“良知”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里提到了“良知”“良能”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只不过,孟子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忽略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到了宋代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看法观点更鲜明。程颐认为“知先行后”,朱熹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行相须”说,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让“知行合一”成为后世家喻户晓的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近代安徽人陶文濬很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将自己改名为陶知行,后来看到王阳明自己对“知行合一”的解释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改名为陶行知。

从陶知行到陶行知,这个改名的过程很有意思,其实就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反映了当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那么,“知行合一”的“知”到底什么?是知识?是认知?还是“良知”呢?


01

什么是“认知”?


理解这三个词,不妨参考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


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参考动植物学分类研究,在芝加哥大学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就是我们熟悉的认知分类塔(上图):这个分类塔的第一层就是知识,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中间是思维转化过程,包括“理解-应用-分析-评估”,最高阶就是创造,就好比“行动”。让“知识”成为“行动”,是要经过一系列深度思维转化的。



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到谢皮罗教授发现 “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一种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知识。但他“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就是应用分析的思维转化过程。而最后他发现“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朝顺时针旋转;赤道,不会形成漩涡。”这就是行动后的创造。显然,行动升华了知识。谢皮罗发现旋涡秘密的整个过程,我们称为认知过程。

那么,认知是不是一定能塑造良知呢?不一定。因为认知上面还有元认知。




02

什么叫“元认知”呢?


1976年,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在《认知发展》一书提出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类似于这种追溯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方式,比认知更重要,这接近于我们通俗所说的: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有一个例子就涉及到了元认知。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这个现象,一共推倒了五个问题:



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五个问题,层层推进。但前面四个都和探究现象有关,而最后一个问题和紫罗兰变色没有关系了,指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元认知。
发现了没?元认知的问题更重要,这促使科学家反思一项发明的意义,就比如科学家可以发现核聚变,但必须要反思核聚变发明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反思我研究核聚变意味着什么?这才可能用理性约束科学发明不干坏事。

这就指向了“良知”,在课文中称之为“真理”,显然,真理超越科学原理。 


指向“元认知”的学习显然更容易触及到知识的本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结论,更重要是学习知识本身的意义。这就有可能产生对过去结论的怀疑,巨大的创新可能经此诞生。显然“元认知”会触及到基本的“大概念”,涉及到普遍存在的常识和规律。对于认识知识本身的探究,是一切哲学的起源,也是教育教学行为必须要关注的规律。

所以,“知识”-“认知”-“良知”,正好是“知”的三个层次。认知的过程就是将知识活化,并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反思,从而形成良知。



现在我们可以说,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的“知”就是他自己说的“致良知”。简单地说,就是用良知来指引行动,而不是记住知识。他一反朱熹“格物致知”的解释,认为“致知格物”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心学”的“良知说”。

如果陶行知意识到这点,说不定名字就又要改回陶知行了,毕竟,良知才是一切教育的追求,也是行动的目的。


小编推荐:教育部刚刚推出的《新课标》,里边还有很多待我们细细品味学习的地方,比如新课标提出的大观念究竟指什么?新课标中的“跨学科”与多学科、超学科有什么区别?以上对《新课标》的解读与应用,钱锋老师已经在问思辨视频号为大家一一解析,想紧跟新课标浪潮学好大单元?想把大单元应用进我们的课堂?欢迎关注下方问思辨视频号,我们会用把大单元里各个实用的技巧与解读,陆续为大家呈现开来。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问思辨视频号

听钱锋院长深度解读《新课标》!


本文作者:钱锋
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院长
万物启蒙创始人

📝
编辑 / 春夏
主编 / 杨冬梅
文章版权归万物启蒙所有 | 如转载合作请联系:
15730463595


欢迎加入

问思辨·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平台

 国内首套 
大单元统整解决方案

 问思辨方法论 
有教研,有平台,有课堂验证
教材教案PPT已上线

 三大统一标准 
全程同步匹配人教版语文教材
全程涵盖完课文,口语,习作
全程使用“问思辨”思维建模

 共同目标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看到、学到、模仿到大单元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站在单元的完整角度去上每一课
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思辨力

 实践检验 
全国宁夏、沧州、重庆、呼和浩特等地
近百所名校,近千名老师率先实验

 课堂转化 
让一线教师也拥有高阶思维教学的本领


 同步配套 
《问思辨》新书已上市,配套使用






问思辨官网

备课、上课、教研全面覆盖

wthink.wensibian.com







学问思辨     格物致知

INTELLECTUAL ESCALATION

PHENOMENON BASED